新时期以来的邮市三轮大行情,85年邮市行情的出现,是对过去30多年发行的邮票品价值的启蒙,又是对以后两次行情发展的催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中国的经济总量列世界经济体中的第6位,已经与解放初不可同日而语,不觉中,积累了无形的社会财富。只是因为当时实行的是综合发展的“计划经济”,社会性财富既使是艺术、也没有市场来体现。1985年是改革开放的第8年,邮市在内外因作用下,展开了一轮邮票升值的热浪。至今,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邮市第一轮行情。当时,邮品的涨幅还不如邮票的涨幅那么大,可是在91行情中的涨幅甚至比邮票还大。
随着邮票品上涨紧跟而来的中国艺术的上涨,比邮票品的上涨更猛烈。它们包括历朝历代的书画和瓷器、杂项,形成新中国的收藏热,现出了盛世景象。至今依然!
过去的三轮邮市行情,虽然不是一气呵成,一轮与另一轮行情间有起伏,而且起伏还很大,但总的是相互呼应。第三轮大行情在1997年落幕后,出现了超出人们想象的大震荡。马后炮来看,似乎是非理性的!事实上,也有非理性的成分。
1949年起,新中国发行的邮票品,30余年除“文革”票发行量冒出两头外,都处于较均衡的常量中。经30多年间的消耗后,存世的邮票品,内在价值支持价格体现。可是,至从85行情发生后,“邮票品值钱”这个现实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逐渐强化为国人的意识。从85年起至98年的时间,邮票品发行量在起伏中呈大增状态。在邮人增幅没有跟上邮票品发行的扩张中,97行情后在多种因素下:如邮政“卖堆票”、炒新、期货等下,诱发成邮市灾难。诚然,在此前已经起了变化。在华侨发展的初期,以集邮为主,发展中向投资转变,而后向投机挺进。这就慢慢形成量的慨念。在这个过程上透支了一些票品的价值。到此,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悄然伸出,发挥市场的功能,走上了再造价值的迷幻之路。
市场虽是人的愿望的反映,但市场确有一些人们看不过来的死角。即使是专门研究市场之人也如此。97行情结出后,一些人的神经高度吭奋。虽然认识到市场要作调整,但都没有估计到有如此深而大的调整,以致被视为邮市灾难。
然而,既然是市场,而且,这个邮票市场是在中国的领土上,既使是有再大的灾难,也有直得期待的风气。因为,中国的几千年文化,从未中断,还在发展和提高,除了文字的记载外,还有实物的印证。也就是说,我国具有深厚的收藏风气,可以说已经与我们的民族的文化历史融为一体了!中国的部分人需要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就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97行情后出现的大意外,是从摧灭人的信心而来的。邮票品大面积、深幅度打折,逼出一些信心不确定者手中的邮票品开始、蔓延成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折謿。而这个信心的流失,又是跟邮政卖堆票而来的连锁反应。这样,使这个过程充满血和泪。
就这样,97行情后的10余年,邮市有太多的迷离与故事——当然,现在邮市好起来了,人们忙,没有闲暇听故事,那就长话短说。其中也许就隐含着“道是无情却有情,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东西。邮市之路,有时在阳光中;有时在阴霾里;有时在扑朔迷离下。所以,有人要在市场明朗中参与,有人在扑朔迷离时介入。这些其实在过去的市场循环中早已有过定论,可以参照,而股市、邮市行情的特性也是:市场在经过上涨,进入下跌、横盘后,集中在一个时期表现。过去在一段时期无论如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回事的行情、此时就赖着不走了。由于市场有这种特性,也为人们参与提供了把握上的参考! (陈秀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