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场疲软未必是坏事
|
|
|
|
经历了一年的拭目以待,现在艺术市场内的各界人士已经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艺术市场将进入调整期。“如果不是金融危机,我不知道当代艺术要涨到什么时候。”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的变动正好给了收藏者一个认清彼此的好机会。
市场迅猛发展戛然而止
从2003年中国艺术市场爆发“井喷”,到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全球勃然崛起,至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当年度突破千万元大关的拍品达到60余件,这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一股超级旋风。中国人从一开始的瞠目结舌逐渐变成泰然自若,当2007年底蔡国强的《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以7424.75万港元的成交价几乎将天捅个窟窿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期盼着中国绘画作品超过亿元的那一刻。 “如果不是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猛涨的态势很有可能继续下去。”某艺术市场评论人士这样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中国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戛然而止,“很多投机者已经砸在里面了,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原本可以卖1000万元的东西好像一夜之间变成了500万元”。金融危机使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疯狂转而冷静,对于藏家、买家以及经营者来说,都不应该是一件坏事。
市场疲软只是一个开端
而在书画、瓷器等传统领域,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所有东西都在跌的时候,没有什么能一枝独秀。”有业内人士称,“八大山人的《柏鹿图》如果在2007年拿出来,少说也能拍到2500万元以上,可惜出来的不是时候,但却便宜了有眼光的买家了”。很多收藏者纷纷表示,现在是“捡漏“的好时机。 此前,关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泡沫论”一度甚嚣尘上,因此才会有2008年初的所谓“崩盘论”。泡沫尚未破裂时,所有人都在享受赚钱的乐趣,而一旦崩盘,则集体性的毁灭也并非子虚乌有。现在值得欣慰的是,市场看似正在以相对较为缓和的速度进入调整,使大家都可以有一个前瞻性的准备。然而,很多经济学家指出,艺术市场相对于其他市场往往具有滞后性,按照这种理论,当前艺术市场的疲软似乎还仅仅是一个开端。
调整未必是坏事
从另一方面来说,市场大规模波动所带来的全面调整也未必是坏事,“金融危机就像一盆冷水,让大家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然后考虑怎样去重新建构这个市场。”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当潮水退去时,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谁在裸泳,而另一方面,那些穿着泳衣的人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观察环境、记下礁石的位置,以待潮水来临时游得更好呢? 此外,与拍品价格变化相对应的是收藏群体的变化,据了解,在去年的秋拍中,有相当一部分买家是新近入场的生面孔,“八大山人的《柏鹿图》就是被一个来自山西的‘新人’买走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北京的另外几家大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敢出手的生面孔也不乏其人”。这似乎恰恰证实了此前关于趁艺术市场低迷出手抄底的言论,“尽管没有了所谓的天价,但仍有新买家入市,多少算是一个利好消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