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注册 登录 我的帐户 在线留言 帮助中心
竞拍品  !  一口价  !  拍品展厅  !  拍卖专场  !  成交记录
 
拍卖中心
如何委托
礼品中心
点击展开   邮票
   清代邮票
   民国邮票
   解放区票
  点击展开   新中国票
纪特邮票
JT 邮票
文革、编号
小型(全)张
小本票
小版张
普改航欠包
整部年票
版 票
厂铭类
   封片简类
   港澳邮票
   散票
   国外邮票
   其他类
点击展开   钱币
   纸钱币
   金银币
   其他类
   纪念币
   银元
点击展开   磁卡
点击展开   五星级拍品
点击展开   其他类
   目录 书籍
点击展开   字画杂件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标题
 
 
邮票上的陕西
日期:2009-5-16 9:36:40         出处:陕西日报   作者:
 


2000年4月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



1998年8月26日发行的《三国演义》第五组中的“秋风五丈原”邮票



1998年8月26日发行的《三国演义》邮票第一组第三枚的“凤仪亭”邮票

    1840年5月6日,英国人罗兰·希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邮票的票面是黑色的,上面印着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浮雕像,每枚面值1便士,人们称它为“黑便士邮票”。后来人们把这一天称为邮票诞生日。
    对于普通的中国人这样的邮票只能在画册或邮展上才能看到,但是邮票对于每一个人都不会陌生。在曾经的岁月里,没有手机、网络,一张粘着邮票的信永远都会是一种牵挂,一种等待。而小小的邮票,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也是国人为数不多的精神奢侈品。那时候,普通人对收藏的喜爱大多都是从集邮开始的,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那神秘而又天价的猴票,大家在欣赏一枚枚精致的邮票的同时,也期待着手中的邮票能给自己带来财富。
    时至今日,通信的发达,让写信寄信几乎成为一种久远的仪式,承载的多是一种带着怀旧的浪漫。邮票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用一种精致的美丽,装载着人们对世界的想象。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乐此不疲地收藏它、研究它。在以陕西为题材的邮票里,我们能看到这个古老土地的深沉与厚重,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她厚积薄发的希望。所以从这些美丽的邮票中了解陕西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触摸它们就像触动这块厚重土地最为温润的历史,让人感动和唏嘘。
    为花木兰邮票寻根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传颂古今,一代巾帼女英豪照亮了中国历史,成为千古不朽的光辉典范。
    2000年4月发行的 《木兰从军》邮票,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年来的期盼,可谓是一个深得人心的特种邮票选题。邮票全套4枚,以“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为线,连接起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胜利凯旋、谢绝赏赐、一心归乡、还我女儿装的传奇故事,颂扬了中华民族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忠孝大义的传统美德和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
    《木兰从军》邮票在设计上借鉴民间剪纸、皮影的手法刻画人物,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为一大亮点。又在背景中录入全首《木兰诗》,使之图文并茂,又从侧面说明了《木兰从军》邮票取材于《木兰诗》。
    《木兰诗》也叫《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叙事诗之一。它属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民歌,最初录于南朝陈僧智匠《古今乐录》,经隋唐文人润色,入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
    关于花木兰的故里,在此套邮票发行前后,更为众说纷纭,主要有虞城、亳州、黄陂三地和陕西的延安。而我认定的木兰故里首先是延安。因为不但元人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征》云:“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延安郡”。就是在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所主演、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的河南豫剧《花木兰》中,花木兰在从军的路上向相遇的从军伙伴自我介绍时,就明确地说,她是延安府尚义村人。
    而豫剧《花木兰》所提到的延安府尚义村,就是今延安市的花源屯村。位于延安西南20公里杜甫川。花源屯村面对一座有5万亩野生牡丹、为中国牡丹原生种之一、有“天下牡丹之宗”称号的万花山。山上建有木兰陵园,还有最高一层绕山而筑的木兰墓,山顶上有传说为木兰跑马习武的跑马梁。在花源屯村,相传花木兰活了八十多岁,无疾而终,她解甲归田后,常在万花山上种牡丹、赏牡丹、干农活,木兰墓地是按木兰遗嘱所选,她想让自己睁开眼睛就能看到满山的牡丹花。真可谓:英雄如花似天香,巾帼第一数木兰。据说木兰下葬时北魏的皇帝也就是可汗参加了她的葬礼。
    《木兰辞》产生于北魏,北魏属鲜卑族政权,与北方其它少数民族发生了多年战争,后统一中国北方,统治了171年。《木兰辞》中提到的“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其可汗为古代鲜卑、蒙古、柔然、突厥等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鲜卑族有曾当过军人的“世代为军户”的制度,这才有了《木兰辞》上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还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等句子,正好符合花木兰从延安出发奔赴黄河延水关,骑马一日可达的真实情景。而延安人到燕山地区,至今还有过黄河渡口东去北上的古道可行的习惯。诗中提到的东市、南市、北市、西市,都与延安历史和现在的街道称呼变迁相吻合。
    《木兰辞》为典型的北朝乐府民歌,也证明了木兰从军的故事应属北魏时期。这和其它几个木兰故里,即虞城的木兰故事发生在隋末,亳州发生在西汉的说法相矛盾。诗中“可汗”的称谓,以及黑山、燕山都和隋、西汉缺乏密切的联系,所以从木兰故事产生的时代来考证木兰故里,北魏应是一个标尺。
    这样延安的万花山就成了最接近史实、令人信服的木兰故里了。同时也是《木兰从军》邮票的最佳原地。但邮票发行之时,首发式放在了虞城所在的商丘,世人谁知木兰是延安府人呢?《集邮》杂志2000年4期有文章还以嘲异的口气说:“至于‘延安’说,是因为1986年有一则报道,说延安一位文联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它是什么朝代,何人立的?内容如何?未详。”
    其作者竟然不知1984年延安万花山就修复了木兰陵园,有舒同、廖沫沙的题字,更不要说早在1956年之前河南豫剧《花木兰》就有花木兰是延安府人的台词。可以说花木兰为延安府人早在解放前至六七十年代就成为全国共识。
    可能陕西的历史资源太丰厚了,也可能是陕西文化人的意识太迟顿麻木了,对于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以为然,从来也不注意掌握和占有历史的话语权。所以就有了秦晋两省的黄河壶口瀑布被山西风光邮资明信片先占了,《木兰从军》邮票首发式定在了河南,商丘成了唯一的原地。再有孟姜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山海关孟姜女庙的石碑刻有“孟姜女,陕西同官人”(今陕西铜川),可受保护的原地却没有铜川的份,铜川的姜女祠、孟家塬、哭泉也都让人搁在一旁,让人想起来真有点憋气。
    这两年又似乎灵醒了一点,在邮票首发地上学会了据理力争,例如:发行《小鲤鱼跳龙门》邮票时,国家邮政局已宣布了首发式在山西,陕西在最后一刻力争到了,所以就有邮票首发式历史上第一次由两省共同举办的先例。还有《八仙过海》邮票发行时,陕西也以西安八仙宫为八仙命名的全国重点宫观的唯一性,八仙传说的发源地,八仙过海的原始出发地,争取到了首发式。当时确实有点鼓舞人心,为宣传陕西赢得了一点先机。
    在重视自己老祖宗留下的那点资源的研究和整理上,陕西应当向河南、山西两个邻省虚心学习,甚至向日本学习,踏踏实实用心一点,再不能麻木不仁,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家底。
    剪纸邮票 黄土高原上的摩登
    早在建国10周年之际的1959年,陕北剪纸就被搬上了新中国邮票,而闻名天下。这就是特30《剪纸》邮票,一共4枚,画面选用骆驼、石榴、公鸡、戏剧人物,紫绿红蓝四种底色衬托得主图格外鲜明,原汁原味、浓郁的陕北特有的剪纸风格,让你眼前一片灿烂。
    邮票票幅不大,却有盈寸之间包容天下的大气。简洁而不显繁复,雅致中更见精巧。著名画家张仃先生,参与了设计,并为这套邮票提供了自己在抗战时期收藏的陕北剪纸原样,于1958年10月29日设计完成了8枚剪纸邮票,地方戏、禽类、走兽、花果各2枚。最后定为4枚,由孙传哲完成了最终的设计。陕北剪纸上邮票,张仃先生功莫大焉,可以说,他是第一个把陕北剪纸搬上邮票的。出生于1917年的张仃,1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他把在陕北搜集的民间剪纸,第一个整理出版,并把剪纸第一次带进了世界博览会,他是第一个把民间艺术搬上大雅之堂的先驱。当年在延安,张仃 “用最乡土的材料加上最时髦的设计……”“一手打造黄土高原上的摩登,是那个艰难岁月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著名诗人艾青曾慨叹道:“张仃到哪里,摩登就到哪里。”
    建国后张仃成为新中国的首席设计师,由他主持设计了国徽、政协会徽,中南海怀仁堂、勤政殿的改造,开国大典等国字号重要大型的整体设计都离不开他。他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纪念邮票第一、第二套的纪1、纪2,还有新中国早期邮票的扛鼎之作,最为经典的纪4《开国大典》邮票。可以说张仃也是新中国邮票设计的第一人。
    陕北剪纸的特点是简洁,古朴,形象突出,结构严谨,以线为主,剪法多采用锯齿纹,富有装饰味。特30《剪纸》邮票原样出自“三边”,即靖边、安边、定边。三边剪纸和陕北安塞、洛川,黄河沿岸的延川、延长与关中相邻的宜君、旬邑剪纸,风格不尽相同。因为三边自古就是关防重镇,屯兵之地,多有南方将士携带家眷在此屯田守边,她们把南方剪纸底样也带到了这里。于是,古朴厚重、粗犷大气的陕北剪纸融入了南方剪纸的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线细如发丝,严谨中见灵巧,清丽中有匠心的特点。三边剪纸也就独异于陕北其它地域的剪纸风格,有了一种南北交融的浑厚典雅之美。
    有人把陕北剪纸称作 “地上活的文物”、“源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原始社会图腾文化的延续”。我以为有一定根据,例如安塞剪纸艺人白凤兰的《牛耕图》与汉代画像石《牛耕图》比较相似,图上有扶桑,树干树枝组成变形的鹿头鹿角纹饰,这应是原始社会“物侯历法”和生命象征的鹿图腾崇拜的遗存。高如兰的《抓髻娃娃》造型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商代青玉女佩相似,其一手举鸡,一手举兔,阴阳结合,喻示生命的内涵。而宜君、洛川、延长、延川以及三边为代表的陕北剪纸,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什么龙凤图腾、生殖崇拜、农耕文明、繁衍生命等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的印迹。当然这和陕北生活环境的闭塞,较少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这才使民间剪纸保存了一定的原始特征密切相关。
    从剪纸的历史沿革来看,陕北所在的陕西省应是剪纸艺术重要的发源之地。在《史记》中就有西周成王,剪桐叶以“圭”形,封叔虞于晋的记载。古代诗歌中的“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句子,都证明了远在西周和汉代就存在有剪纸的雏形,原始状态的“剪桐叶”了。唐代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一诗中以“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记录了古人用剪纸这种形式祭奠神灵,这从陕西白水等地就有的招魂剪纸上也得到了印证,至今仍可见类似形式的作品。从历史记载中,以及古代刺绣、陶瓷、印染工艺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剪纸艺术的广泛存在。自古以来,剪纸在陕北最为普及,题材内容和劳动生活密切相连。剪纸在陕北也被称作“窗花”,这是说剪纸的用途主要是贴在窗户上,通过透出光影的特殊效果而展现给人们的,在婚嫁喜庆、传统节日之际装饰美化环境气氛。从历史上看,在劳动妇女从事创作的四大技艺:剪纸、刺绣、面花、布艺中,剪纸被列为首位。陕北有民谚:“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则证明了剪纸在民间主要是由妇女一辈辈来传承的。陕北剪纸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审批的被评为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的在中国有16人,而陕北就有6位。可见陕北剪纸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可以说陕北剪纸代表着中国剪纸艺术最为经典的最高成就。
    陕北剪纸是根植于黄土地,“民间母体艺术”的一种标志、一种精粹、一种象征。正像郭沫若先生所赞颂的“一剪之巧奇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三国邮票 诉说三秦土地上的英雄故事
    每当读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诗圣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想起了诸葛亮,想起了巨星陨落的五丈原。
    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不论是料事如神,还是 “多智而近乎妖”,都让人难以忘怀。
    1998年8月26日发行的 《三国演义》第五组中的“秋风五丈原”,就是以诸葛孔明仙逝之后仍具有的巨大威慑力,把《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司马懿)”这一闪光的瞬间集中展现在方寸邮票之上,应该是独具匠心的绝佳选择。
    “秋风五丈原”邮票的画面上,诸葛亮的木像被用轮椅车推向阵前,羽扇纶巾,那份潇洒,那份指挥若定的大将气度,虽死而犹生。簇拥在车旁的蜀军将士,都压抑着悲痛,一个个低眉垂目,满面凄伤。他们全身戎装,列阵拱立,似乎在向诸葛亮行送别之礼,静寂肃杀的气氛场面,逼得人有点喘不上气来。而蜀军将士们则有泪不能流,因为他们要迷惑追赶而来的司马懿,不能让他看出真相。大道之中黄叶飘落,秋风萧瑟,更让人心中倍感凄凉。当然了,这一画面,带给人的不光是失去一代贤相、绝世英才的悲痛和惋惜,还有一种感怀命运,英雄悲剧,心灵的震撼。
    这是诸葛亮北出斜谷,发动北伐攻魏的五丈原之战。可以说是诸葛亮对抗天命的最后一战。说他对抗天命,因为蜀国以攻为守,六出祁山,每一次都是无功而返,或功败垂成。一出祁山时错用马谡,失街亭,被迫上演空城计;二出祁山,赵云病故,大军一出先折大将;三出祁山,又是猛将张苞病死,引得诸葛亮吐血,叹天不助英雄;四出祁山,后方奸臣作祟;五出祁山,李严弄事,因军粮供应不济而谎报东吴兴兵;六出祁山,就是最后这一次,又遇大将关兴病亡,诸葛亮为之“放声大哭,昏倒于地”。接着好不容易困住司马懿“火烧葫芦峪”,谁知天意弄人,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
    虽然诸葛亮励精图治,运筹帷幄,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革新了可发十箭的“连驽”,还有运输粮草的如神话般的木牛、流马,可此时的司马懿,畏蜀如虎,在渭水北岸的三刀岭上,居高临下,营垒高筑,坚守不出。诸葛亮以巾帼女衣辱之也不为所动。于是两军就在这方圆12平方公里的五丈原下凭险拒守,百天不战。
    终于,天不佑人,诸葛亮积劳成疾,大星骤落。这也是诸葛先生为报“受先帝托孤之重”,以及感激“三顾茅庐”之恩,一生谨慎,日理万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殚精竭虑,终日劳累所致。
    “诸葛大名垂宇宙”。五丈原,因一代名相诸葛亮而天下闻名。也是一切崇敬爱戴诸葛先生人的伤心之地。这位人称卧龙的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234年秋病死于军营中。司马懿看见蜀军撤退留在五丈原的营垒布置,由衷地赞叹自己的这位老对手:“天下奇才也。”
    五丈原位于陕西岐山县城20公里处,原高40余丈,北临渭水,南依秦岭棋盘山,三面凌空,三面环水,东西皆为深沟,扼褒斜古道北口,据关陇大道南缘,山原相映,水绕将台,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民间传说:五丈原得名于秦二世到此见旋风刮起五丈尘柱奇观,挥毫写下“五丈秋风原”。还有一说,五丈原地形像五铢钱的五字,原称五状原,后方言中“丈”与“状”不分,误传为五丈原的。
    诸葛大军就是在此筑城的,五丈原及其周围,至今仍留有三国古遗迹20余处。有蜀军的中军帐遗迹壑落城,蜀军大本营九龙山;下原取水的古道十三盘,取水之泉的“诸葛泉”;司马懿拜将台;以及东南5公里路的褒斜古栈道的北口斜谷关;火烧司马懿的葫芦峪;渭河南岸的高店镇相传叫魏延城,当年蜀军的前哨阵地;还有斜水两岸,今岐山县安乐、落星两乡,当年蜀军屯田之地。当地农民常在五丈原田地中发现一种铁锅,铸有汉代隶书,老百姓称为“诸葛锅”,应为当年遗物;更远一点的今宝鸡虢镇有蜀仓乡,蜀军屯粮之地。可以说从五丈原四下望,让人不由不联想发生在1700多年前诸葛亮在此导演的那一幕幕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说古论今,追思先贤。
    后世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五丈原北端建有武侯庙,庙宇坐南朝北,耸峙五丈原头。当地《岐山县志》记载建于元代至元初年。而元代人郭思恭的《汉丞相诸葛公五丈原庙记》中有:“庙自汉至今,千百余年”。看来此庙始建于汉末晋初之际了。
    五丈原武侯庙有正殿五大间,置有涂金的诸葛亮塑像。献殿内墙壁有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诸葛亮的衣冠冢,冢旁有落星亭,以及八封亭、钟鼓楼等。而五丈原所在的岐山县,也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周王朝的发祥之地。有周公庙,出土了大量西周青铜器,因坐落秦岭之南的凤凰山上,有凤鸣岐山传说,而闻名遐迩。最近,在周公庙遗址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字超过了2200个,被列入2008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北京大学教授邹衡说:“周公庙甲骨文的大量出土,就其学术意义而言,堪与上世纪河南殷墟遗址发现相比肩。”
    《三国演义》的故事发生在陕西的特别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邮票第一组第三枚的“凤仪亭”,就是指发生在长安 (今西安),《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故事。凤仪亭两个主角,即“吕布戏貂蝉”的吕布和貂蝉,这二人都相传出生于陕北。貂蝉是米脂人,吕布是绥德人,所谓“米脂的婆姨绥德汉”就是指这二人。吕布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精心塑造的三国第一勇将,他让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来表现吕布的勇冠三军、无人能敌。貂蝉为三国第一美女,英雄加美人,再加入吕布所骑的“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的赤兔马,可见罗贯中特别之用心。而司徒王允巧使的连环计,也是以讲谋略算计的《三国演义》中设计最早,最为成功,最为精彩,最为著名的一计,堪称《三国演义》第一计。有了这样精心设计、精妙绝伦的计策,才有了后面“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与吕布反目为仇,最后被铢杀等一系列吸引人的惊险曲折的故事。
    《三国演义》邮票在绝少的几个画面故事中,选择“凤仪亭”。一是说明了故事本身的举足轻重,二是躲避不开罗贯中给予吕布的最为精心的塑造和情节设置。可以说,围绕凤仪亭发生的故事,在英雄、美人、骏马、计谋上都独领风骚,让你能够连续享受到一顿顿艺术审美上的精神大餐,而连呼过瘾。另外,三国故事主要发生在陕西汉中,有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说到定军山,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名叫 《定军山》,中国邮政发行的2005-17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邮票,主图就选用的是这部仅有半小时的默片《定军山》的剧照。这部电影是一部京剧舞台纪录片,是1905年为庆贺梨园界泰斗级人物、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派”创始人谭鑫培60寿辰而拍摄的。剧照就是谭老先生扮演的斩夏侯渊的老黄忠。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70、71回。还有“诸葛亮智取汉中”,勉县诸葛亮下葬于定军山的武侯墓,再有“袭陈仓武侯取胜”中的陈仓(今宝鸡),以及马超在陕西潼关境内,渭水之畔大败曹操,整得“曹阿瞒割须弃袍”,和“司马懿克日擒孟达”的发生地现在的陕西安康市。陕西如果搞一个三国故事十日游,一定会成为热爱三国故事的游人钟情的热点线路。


分享到:
【正文字体: 】 【关 闭】  
上一条:中国地震题材邮票图
下一条:理财建议:收藏邮票年册有讲究
关于我们 | 支付宝使用 | 收购须知 | 系统帮助 | 联系我们
    加速乐
电话:021-50860504  Copyright@上海邮票网   沪ICP备05032475号-1   沪ICP备05032475号-2  信箱:shscpm#188.com(#号换@)   微信:stamps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