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过野心,要多多收藏笔洗,凑齐一百之数,名为“百洗不厌”。是清水洗尘,还是洗心革面?洗是一个好字,在中国文字中,是一个常常被用到的动词。与水有关,与清净有关。洗笔之物,名之“笔洗”,动词摇身一变,成了名词。此类用法,在汉语中屡见不鲜。插笔的称之为“笔插”,搁臂的名之曰“臂搁”,熏香的是“香熏”,盛水的是“水盛”,又名“水呈”、“水丞”。
但是要觅到有趣味的笔洗,委实不易。其难一在财力,二在机遇。书斋中所藏的十来件笔洗,都是普通得过于简朴本分的,大多乏善可陈。只有一件乾隆粉彩人物洗,似乎别有趣味。东西虽有伤残,然而“失足”经以前的藏家精心修补,看上去倒也无伤大雅。此洗是以矾红为主色的鼓形洗,两童子和一双笔插呈三足之势,给笔洗平添生动活泼的气息。童子梳羊角髻,直身分腿,扶鼓形洗遥对而立,大眼瞪小眼,仿佛正在进行一场追逐游戏。一双笔插,皆为锥形,合在一起,形制与宋代以前的双筒笔套相仿。童子一黄一蓝,上衣一为鱼纹一为水波纹,裤子与笔插皆为矾红色。洗缸口沿与底,各有黑底白色鼓钉,鼓腹有矾红草纹,其间点缀有黄色花瓣,花心蓝色。洗池内散落黄色和矾红色花瓣,注入清水,落英飘浮,仿佛花间流溪,有情乎?无意乎?
此洗有旧配红木底座,圆形,三足外撇,五孔突起内陷,分别安置两童之四足,及笔插一双。虽不能说雕刻精细,但严丝合缝,适得其妙。苏州文物商店某女士,认为此物有可能是一具香炉。洗池为炉膛,笔插为插烛之用。第三者插“烛”,哈哈。此说颇具迷惑性。但略作深究,便可视为无稽之谈。通常带烛插之炉,插应分立左右两侧。贴近如此,自然无法“插足”。
以童子为题材,在文物中并不少见。孩儿枕、百子图、婴戏图、五子登科等瓷器、漆器和竹木牙角雕皆有取材。除此,圆雕白玉或象牙童子的手把件,宋元明清似为时尚,以取多子多福之吉意。然而今天,佩挂此类物件,却颇多忌讳。童子者,小人也。许多人都不愿犯小人,而希望过和顺太平的日子。文化有时候真是十分的无厘头,并不可简单以迷信来作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