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套“儿童”题材邮票
在一摞厚厚的集邮文献中,于斌拽出一本英国《集邮者年鉴》。里面赫然出现我国邮政于1958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发行的特18“儿童”邮票。“这就是1958年评选出来的世界十枚最佳邮票。”精通英语的于斌逐字逐句地翻译着评委会的评语:中国发行的特18“儿童”邮票第四枚“放船”邮票,是一枚看起来并不复杂的小型邮票,画面简单,景色动人,模仿木刻形式,真实感突出,邮票上的文字安排与众不同,整体效果上佳。
“这是一枚受到国内外集邮爱好者好评如潮的邮票。”最让于斌惊讶的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印刷水平十分有限,却印制出彩色图案饱满度上乘的邮票。“我认为这并非偶然。”一位资深的集邮者,并不只满足邮票的表面图案,而是对邮票背后的东西感兴趣,于斌就是这样的人。他多方打探,了解到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邮政部门就着手发行儿童题材邮票,这套邮票集思广益,创意和审核涵盖了多个与儿童成长相关的部门。邮政部门先是征求团中央、卫生部、教育部意见,然后汇总,提交给当时的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提出邮票图案以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构思意向。在长时间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大胆地加入中国民间的剪纸等艺术形式。1957年冬天,设计者完成四幅图稿,送交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审核,特别介绍该套邮票设计采用装饰味道强,并富有民族风格的表现方法,用国画中单线平涂手法处理,色彩上尽求其鲜艳夺目,纯朴稳重,适合孩子们的爱好。后者致函邮政总局称其构图很好,色彩鲜艳,富有民族风格,能表现出我国儿童在和平环境中幸福的成长,并对图案中孩子的表情、穿戴等细节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希望在当年国际儿童节前发行。邮票设计者又在几位美术家的指导下对图案作了细微修改,使四幅图稿更加清新、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突出了我国民间剪纸和木版水印的艺术效果。于斌在集邮文献里查阅到,设计定稿后,四幅画面分别命名为“婴儿”、“浇花”、“游戏”和“放船”。1957年1月26日,邮票发行局向中国近代印刷公司发出订印公函,订印特18四幅图案各800万枚,规格为20×30毫米,用70磅道林纸彩色胶版套印。要求当年4月底印刷完毕全部交货,并拟增印小全张。由于当时邮票印刷工艺相对落后,直至1958年年初,该套邮票的合格率不足原计划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半为全张票,另一半则是由次品中的好票撕拼凑成,最后这套票的发行量只有216万套。
采访中,生于1957年的于斌笑着告诉记者,他和特18“儿童”邮票同岁。邮票文献上明明写着特18“儿童”邮票于1958年6月1日发行,难道于斌修改了自己的岁数?“谁都没有修改岁数。邮票原计划在1957年发行,由于在印刷中出现问题,这套邮票的发行日期进行了多次变动,最终定格在1958年6月1日发行,距原定日期整整推迟一年。”有趣的是邮票印版早已制好,票面上印的1957年年号仍未改动,成为一套发行日期与票面日期相异的新中国第一套儿童题材的邮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