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网友(邮友)将新邮(邮票)打折视为洪水猛兽,时不时大声疾呼:消灭打折票!其实不然,仔细一推敲,新邮(邮票)打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1、新邮打折是正常的市场行为!邮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当其“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必然随之下调直至跌破官方原始售价(即面值)。1984年以前的JT“新邮”在当时很少出现打折状况,即使有折扣也很低(约10%)。这主要得益于当年邮票的发行量被控制在一个非常科学的低位——发行量与当时的集邮者人数、市场需求情况保持基本的“供求平衡”,不张不驰。 而1985~1986年、1989~1991年以及1992~2002年之所以成为新邮打折的三大重灾期,主要原因当然也是由于发行量的盲目扩容,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新邮的市价一落千丈并最终沦为打折票! 从2003年至今编年板块的发行量虽然不断减量,但是仍无法彻底根除新邮打折的现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编年票、张的发行量依旧有偏大之嫌!因此,如何进一步减少新邮发行量,实现市场供求平衡,是邮政部门的当务之急。
2、新邮(邮票)打折是目前最有效的消耗途径!新邮不消耗,如同花纸头。消耗为帝,一款邮票只有经过有效的消耗才能步入正常的自然增值期!——《金猴》的品牌效应、03小版多版式的崛起、以及近期JF出现“井喷”行情,都充分说明了“消耗”的决定性作用。现在邮票消耗的具体情况是:一方面,随着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均通信量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邮票的正常使用又被邮政部门人为地限制在一个极为狭窄的范围!因此新邮(邮票)只有打折,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通信消耗。而折扣越低,被通信消耗的可能性就更大! 有人可能会说:产品消耗也能有效的减少一款邮票的市场流通量。不错,产品消耗在一定的时间内的确能推动一款邮票的快速增值。但是产品消耗没能真正减少邮票的存世量,当一款“产品票”的市场价格升到一定的高度,难免会有获利盘回流市场变现出局!1996年《长征》票由热变冷就是最好的证据。
3、新邮打折是遏制市场炒新的“利器”!炒新有巨大的危害,笔者在此不重复。一旦所有新邮都遭遇“见光死”,市场恶炒新邮的顽疾自然不攻自破——1992~1995年几乎所有的新邮都是打折面市,而当年“炒新”之风也曾一度在邮市里销声匿迹就是明证!而当所用新票都无法在邮市掀起“波澜”的时候,不管是邮政、公司,还是市场投资者可能都会踏踏实实地把注意力放在“老票”、“老封片”上。如若此,中国邮市实现真正复兴将为时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