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记录的CPI数据是否让目前“快升值、缓加息”的政策有所调整?
中国银行2月26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我国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将再创12年历史新高,升至8.7%。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我国CPI整体同比上升7.1%,创下1996年10月以来的新高。中行认为,从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看,1月份食品价格涨幅没有明显体现“雪灾”的影响,而雪灾对于物价的影响将在2月份的CPI中明显体现出来,2月份食品价格涨幅将超过1月份,从而带动2月份整体CPI进一步走高。
“雪灾”对蔬菜、活禽造成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预计食品类价格增长幅度难以快速回落,2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将会超过1月份,环比上涨将达到6%至7%的水平,同比增长22%-23%。今年全年我国可能会面临着“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因此农产品价格难以全面回落,CPI的水平可能较市场之前预期的要高。
此外,中行全球金融市场部经济分析师石磊认为,居住类价格上涨趋势仍将保持一段时间,将成为推动CPI上涨的另一动力。由于煤炭价格的不断上涨,电力价格面临上调的压力,一旦年内再一次煤电联动成型,居住类价格将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占整个CPI比重近14%的居住类价格可能推动非食品类价格继续上涨。”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经济学家马骏也认为,中国2、3月份物价可能会达到7.8%以上。
物价长期保持高位引发的高通胀预期,可能使得物价水平与通胀预期螺旋上升。目前已有一些行业出现工资指数化的倾向,就是高通胀预期引发物价进一步上升的主要途径。如果长期依靠行政命令限制涨价将会使得商品短缺,而引发抢购潮,从而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甚至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因此,通货膨胀的治理是最为迫切的宏观调控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可以“软着陆”从而实现长期平稳快速发展。
对此,“货币政策不可或缺”。中行报告认为,两会结束后,随着2月份刷新纪录的CPI公布,央行在3月下旬有加息的必要和可能,且方式仍可能是不对称加息,而人民币升值速度可能随着贸易顺差降低而逐步降低。
对于目前市场上流行“快升值,缓加息”的观点,即使用加速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来抑制通胀,而少用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的观点。中行认为,“这一观点长期来看并不可取。”
因为,“热钱看中的是我国资产价格的高收益,他们主要通过房地产市场、A股市场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购买我国的资产并从中获利。而小幅加息正是有助于稳定资产价格,降低热钱的资产收益预期,降低热钱涌入的动力。”
而每次加息上升的27个基点的利率既不能对中美利差倒挂的趋势构成实质性影响,对热钱的吸引力也并不大。相反的是,2007年11月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后,市场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很快从每年5%的幅度提高到了8%-10%的幅度,甚至更高。“上升300个基点以上,相当于10次加息的效果。”中行在报告中称。
“坐等加息时机的丧失将使得我国高通胀的时间拖长并加大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上述分析师不无担忧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