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经济运行存在过热的危险,现在又多了一个通胀的危险。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任务提出一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现在又多了一个防止: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那么,宏观调控目标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单纯的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完全合理配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特别是由于供求受市场机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会出现周期性波动,需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调整,熨平波动。
就中国市场经济本身而言,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二元经济结构还存在,价格机制还存在扭曲,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近来,世界经济也出现了波动,如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冲高、美国次贷危机显现。为防止国外经济风险传递到中国,也需要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而这几年宏观调控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统计显示,从2003年到2007年的5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这说明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高位平稳型”的良好态势。
同时,从经济运行规律看,宏观调控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在这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进行了多次小步微调。如近两年来,针对外贸顺差过大、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物价涨幅过快等问题,宏观调控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调控内外经济平衡。这说明宏观调控政策要在不断变化着的情况下保持总供求关系的平衡。调控目标、措施的变化,既不意味着前一次微调没有起作用,也不意味着这次微调之后就不再需要新的微调。宏观经济政策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性和及时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经济运行出现各种问题或苗头时,就见微知著,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增长发生大的波动,努力延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时间。
这些都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都属于连续政策,其目的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情况下保持总供求关系的平衡,所以它的重要特点就是相机抉择,不断调整。情况变了,就要求宏观调控政策针对变化了的形势作出及时反应。只有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的作用,才能增强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