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 褐釉剔刻花瓷瓶
规格:高39.5厘米
收藏地: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博物馆
形制与宋元经瓶相似
此瓶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红庆乡的西夏窖藏中,形制颇似中原地区常见的宋元经瓶,瘦劲挺拔。小口,口外有较宽的边唇,似蘑菇状,束颈,斜肩,深腹,平底。胎为浅棕黄色,施褐釉,以剔地刻花技法进行花纹装饰。腹部为两个对称的花形开光,内饰花纹主题为折枝牡丹花,以零乱的牡丹叶子填空。下腹部刻画一鹿纹。近底处及底部均未施釉。
受山西瓷窑装饰风格影响的剔地刻花工艺
所谓的剔地刻花,就是在器体外所附之化妆土或施釉的胎体上画出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方剔除,使露出下层的白色化妆土或素胎,预留的花纹外凸,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技法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但是,河南、河北一带的磁州窑系普遍采用先施化妆土再剔地,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造的做法。而在黑釉上剔地直接露出素胎的作法,应是山西瓷窑的装饰特征。这件褐釉剔刻花瓷瓶就是采用的直接剔出素胎的做法,看来应是受山西瓷窑装饰风格的影响。
征服者的遗留物
西夏党项族向来崇尚武功,凭借武力与宋、辽抗衡,尤其在夏景宗元昊和夏毅宗谅祚时期,势力迅速扩大,当时内蒙古的不少地区成了西夏的疆域,这件西夏褐釉剔刻花瓷瓶,出土在内蒙古自治区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此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有一件白地黑花猴鹿纹瓶,形状和制作风格皆与这件瓷瓶相同,据说在甘肃境内也出土过类似的瓷瓶。这些酒瓶可能均为西夏人之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