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叶灵凤藏书票。右图:李桦藏书票。
讲藏书票,好像不用从ABC讲起了,大家的知识似乎够多了,这是笔者过去的看法。但是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刚刚结束的藏书票拍卖专场,彻底地颠翻了笔者的看法。起源于西方的藏书票,似乎在我们这里患上了“水土不服”症,也许中国人天生就是善于将舶来品改造得非驴非马,在笔者看来假如我们引以为豪的印章艺术,到了西方会不会也落得个非驴非马的“中为西用”。一旦刘翔、神五的题材上了藏书票,那么,藏书票向火花、向洋画儿、向邮票靠拢的那一天也就为期不远了。可悲不止于此,刘翔拍了出去,1456元成交;神五拍了出去,784元成交;正宗正派宋春舫褐木庐藏书票、施蛰存无相庵藏书票却流了标。 这场名为“书间精灵”的藏书票专场拍卖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拍品84件是中国美协藏书票研究会提供的藏品,全部为中国作者的作品;第二部分拍品202件,是私人收藏家提供的藏品,以西方藏书票为主,间有若干枚中国早期藏书票。最终的拍卖成绩是286件拍品总成交价51.7万元,总成交比率60%,其中第一部分的成交比率为100%,也就是说84件国货全拍出去了,这84件约拍得22万元;第二部分成交比率虽只有三成弱,但成交总价29万元挽回了点儿颜面,而且在前10名成交价中占了7席。 叶灵凤藏书票是少数几枚可为中国藏书票争得颜面的国产藏书票之一。叶灵凤本人就是藏书家,所以他监制的书票最接近藏书票的本质,本质的藏书票只能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余皆无足观。时限就是如此绝对,宽了不成,宽了陕北窑洞,坐在暖炕上晒着冬日的暖阳的大婆娘小媳妇,手里剪着窗花顺手就剪出了要多少有多少的藏书票,只劳专家码上EX LIBRIS就能换钱了,这不是乱说,中国邮票有过先例。 宋春舫之褐木庐藏书票应该是尽人皆知的名票,估价3000元不算过分,上拍的这枚还有编号(FD/1468),生生的流了标,不可理喻;施蛰存之“无相庵藏书之券”也非常有名,此票还是贴在原书上的——即完成了书票的使用功能,估价2500元,也惨遭流标。笔者一直认为藏书票与图书是不该分离的,就像一本中国古书钤着的一枚藏书印,一本书可以没有藏书票但一枚藏书票不可以没有书的庇护。笔者明确获知此次竞投书票成功的人当中藏书者占了优势,他们依然不可能真地去使用拍来的藏书票,他们会用保存邮票的那种方法来保管藏书票。 中国几乎没有藏书票历史,上世纪前半叶屈指可数的几十枚藏书票,有人硬要称其为历史。我们没有一本关于藏书票的专著,仅有的四篇谈藏书票的文章全部出自叶灵凤之手。1949年后的藏书票热只限于小圈子里,记得很多年前笔者就跟一位域外藏书票家说过,在内地,藏书票之花尚未绽放即已枯萎。 李桦(1904年至1994)是中国藏书票的先行者(另一位先哲是唐英伟,唐的藏书票才称得上珍品孤品,可惜本场拍卖未能征集到这样的顶级书票),本场拍卖第一件拍品即为李桦各个时期创作的68枚藏书票,68枚一下子拿出来,好像拿得太多太容易了点儿。这68枚只有5枚制作于上世纪30年代,余下的是上世纪50年代3枚、60年代12枚、70年代14枚、80年代31枚、90年代3枚,总计拍得3.55万元,其中上世纪30年代的5枚只拍了2128元——早期的不如晚期的值钱,笔者想不通。 第二部分拍品中有一个品种是第一部分远不可及的——那就是藏书票研究之专著,古谚云“受人鱼不如受人渔”,藏书票之书能告诉你比一枚藏书票多得多的知识。日本有本很珍贵的《藏书票之话》(斋藤昌三著),流传到中国的只知仅有几部,当然这回拍卖没机会了,不过作者的另一部名著《日本之古藏书票》却有缘登场,此书与前书素有双璧之誉,笔者的一位搞美术的朋友有幸拍得此书(8960元),笔者与他击掌相庆。这位朋友还拍得爱德华·纽顿藏书票(1344元),票主的名著《聚书的乐趣》在中国有着许多忠实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