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都藏交会上演票证秀
|
|
|
|
在上世纪80年代前,粮票、布票、肉票等数十种生活票证,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命根,没有这些票证,人们买不到任何东西。但改革开放后,票证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这些见证了时代变迁的票证,逐渐演变成一种融合历史与工艺的收藏品。4月11日,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票证委员会举办了一场票证展示交流会,让淡出人们视野的票证重出江湖。
票证展人气高 4月11日,成都人民饭店的院子里人头攒动,四川省首届票证交流大会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粮票收藏爱好者聚在饭店的院子里,把各自收藏的粮票摆在地上展示。展出票证种类繁多,粮票、布票、自行车票、鞋票……老的出自清康熙时代,晚的则印于上世纪90年代初。据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票证委员会会长罗登科介绍,此次展出的粮票达到了几十万套。 这些票证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73岁的刘永福老人就是其中之一。看着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票证,刘老独对几张1961年版的成都市粮票很感兴趣。他颤抖着拿起这几张粮票,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经历过那个年代,这些东西就是见证,一辈子都忘不了。” 在院子里面,一张中国最大面值的布票吸引了很多人围观。这是196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业厅公用布100米的布票,是中国最大面值的布票。“一般的布票只有1尺、5尺、10尺,而这张布票是用来买100米布的票。”布票的主人郑娴说,“这是供单位集体使用的布票,只有这种集体使用的布票可以买这么长的布。”
一套“开门票”4000元被人买走 在展出现场,当一个集粮爱好者拿出一套粮票时,立即有人不断地说:“好票!好票!”这套粮票是1955年重庆市用来买1两、2两、3两不同重量粮食的粮票,由于1955年新中国开始正式使用粮票,所以1955年的粮票被称为“开门票”。“这套票收集很齐全,一共8张,用来购买不同重量的粮食。”罗登科说。这套粮票以4000元的价格被一位藏友买走。 在另外一处,藏友邓娴拿出了她的“宠儿”——一套知青粮票,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专门供知青上山下乡使用的粮票。邓娴说,那时知青插队要凭借这种粮票才能在队伍里吃饭、买布,这种粮票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能引发知青一代的回忆。据介绍,这套知青粮票是重庆一个供销社的清洁工在做清洁时发现的,后来这个清洁工把这套票拿到重庆的粮交会上展示,被成都的集粮爱好者发现后买走。 在此次交流会上,一套被誉为“顶级粮票”的套票引来不少爱好者。这套粮票是1960年由四川省粮食所制发,一共4张,分别是50、100、200、500斤重的粮食的票据。“由于购买200斤和500斤重量粮食的票本来就发行得少,再加上1992年集中销毁粮票时销毁了很多,所以要找齐全是很难的。”这套票的主人尹大先说,200斤和500斤的粮票可以叫做“稀缺”,所以这套票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交流会现场,一位从甘肃远道而来的客人花4000元将这套珍贵的粮票买走。
票证收藏有窍门 票证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粮票开始发行到90年代退出流通领域的40多年时间里,我国共发行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及各类粮票约2000多种,有上万个版本。此外,我国还发行食油票、布票、煤炭票、肉票、糖果票、火柴票等,五花八门,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各类票证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其收藏价值却日益显现。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而价格也是日益高涨。 有藏友建议说,收藏要多关注以下几种类型的票证:“两头票”,即首发票和收尾票,也包括面额最大票和最小票,而特殊票、错票、少见票以及特殊时期票也是难得的收藏题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