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银监局发文要求上海各商业银行完善信用卡授信管理制度,发卡时充分考虑持卡人在他行已获得的信用卡授信总额情况,避免银行多头授信,导致持卡人累积信用额度过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到3月底,我国银行卡的发卡量超过15亿张。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大量的水分,其中,信用卡的水分最大,一人多卡、睡眠卡等现象愈演愈烈,银行“亏本圈地”,把泡沫越吹越大。
信用卡泛滥
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付小姐拥有10张信用卡,“有的卡并不是自己主动申请的,而是银行送上门的,其实,卡越多越控制不住消费”。
目前,一人拥有多张信用卡的情况非常普遍。较早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一人拥有2-3张信用卡的比例已达50%,其中1%的人拥有的信用卡超过8张。
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仅有300万张信用卡,截至2007年初,信用卡数量已达4300多万张。去年,我国信用卡发卡量达9026万张,较上年增长82%,按这个速度,今年信用卡总数很可能突破1.5亿张。
信用卡泛滥的同时,其“信用”问题也让人担忧。市民赵女士2006年底收到银行的一张信用卡,但一直没有开卡。今年初,她发现信用卡的累计欠款已超500元。咨询后她才知道,信用卡不开卡也会产生年费,一旦没有按时还款,将被按复利收取利息。
滥发信用卡的另一个结果是催生了大量的“卡奴”。理财专家表示,从理财的角度看,拥有太多的信用卡并不是一个好习惯,一般情况下持有一到两张信用卡就足够了,因为“养卡”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张信用卡光年费就要上百元,虽然多数信用卡规定一年内消费数次即可免年费,但卡多了难以管理,甚至会遗漏还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卡太多也很容易造成消费过度,到头来无力还款,变成卡奴。”
泡沫越吹越大
信用卡于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惊人。为了争夺市场,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大量发行信用卡:不少银行以赠送“小礼品”吸引客户,有的银行则向员工摊派销售。
有专家认为,中国信用卡业务高速发展的背后带有很大的泡沫成分。首先,在中国信用卡市场盈利根基还不扎实的情况下,银行大量发行信用卡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成分;另外,银行在信用卡市场目标客户群的选择上缺乏通盘的战略考虑,而在对信用卡业务的考核中,片面强调发卡量,虚增了发卡数量。
业内人士透露说,银行的普通信用卡每张成本在100元以上,部分银行支付给外包发卡公司的费用甚至比成本还高。除收取年费、透支利息和商户手续费外,每张卡每年刷卡额在1万元以上,银行才能收回成本。此外,维持一家信用卡中心的正常运作,投入包括系统成本、人工成本、广告宣传、营销投入、风险资金成本,这些投入往往要达到上亿元甚至几亿元。
高额的成本之下,不少银行正在做着“赔本的买卖”。
按国际惯例,一家银行发行100万张信用卡就能够盈利,但在中国市场,一家银行如果没有300万张活卡,就很难盈利。 招商银行在发行信用卡3年后实现盈亏平衡。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很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将面临亏损。尽管从2007年已披露的年报看,各上市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去年都有快速发展,但“银行大量发卡在国内只是近几年的事,风险往往有一个滞后期。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股市被‘拦腰斩’、房价高企的情况下,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正日益显现”。
专家指出,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一旦个人还款能力出现问题或经济发生较大波动,房贷等个人消费贷款的偿还风险就有可能传递到信用卡业务中,特别是国内的信用卡业务收费还存在某些不合理因素:利息支付比国外高,一旦现金透支在前,就不能再获得透支消费免息,持卡人的负担较重等。
危机或将到来
面对越吹越大的信用卡泡沫,政府主管部门正通过风险提示的办法来化解。
除了此次上海银监局发文要求商业银行防范信用卡风险,早在2006年,银监会已经对滥发信用卡说“不”,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发卡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信用卡发卡机构应加强发卡源头的风险控制,对信用卡申请人进行严格的身份核定和信用审查;要慎重选择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并严格管理与发卡营销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外包关系,明确双方责权利。2007年9月,针对大学生用卡透支无力偿还问题,上海银监局就要求银行严格审查大学生发卡资格。
对于这些通知和提醒,专家指出,由于缺乏约束力,很多商业银行在政策执行上大打折扣,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正在累积。
令人担忧的是,虽然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清楚信用卡可能产生的危机,但却没有一家商业银行真正采取措施,防范未来可能产生的信用卡支付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