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1岁老太痴迷奥运邮品收藏
|
|
|
|
81岁的刘方明老人,看起来跟任何一个平常的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但她收藏的奥运邮集,曾获1次国际奖,6次国家级奖,7次省级奖!没有人会知道为了收藏邮票,她仍过着“两袖清风”的生活。北京申奥成功后,刘老太又开始了“北京奥运会”系列邮品的收藏。 自带干粮外出参加邮展 讲阅历、论级别、提背景,刘方明老人的家都应该是一个生活富裕的家庭。而15日记者见到的四眼桥干休所刘方明老人家,却只能用简朴来形容。在陈设简单的寓所里,她坐在那里,一页一页给记者翻看她的邮集,讲述着那些邮票背后的故事,满头银发的她,心里充满了对北京奥运会的祝福。 从1983年起,她开始集中力量编组《奥林匹克运动会》专题邮集,1990年在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体育邮展上,她的邮集首次获得国际奖牌。十余年来,她总共获奖十余次,其中1次国际奖,6次国家级奖,7次省级奖。 虽是住在干休所的离休老干部,但是刘老太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可是她锲而不舍地集邮热情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十几年前,她把过去的积蓄和每月的离休费全部投入了集邮,光靠老伴的工资维持生活还算可以。但老伴的去世,使她在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的同时,经济上也受到了极大冲击。因她本人离休早,离休费标准较低,没了老伴,收入一下子减少了三分之二。除掉数额较大的房租水电外,维持最低生活开支已是捉襟见肘。1995年她节衣缩食挤出万元钱托人购买了一套价格昂贵的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邮票。为此,她把上级发给她的三年春节慰问款、生活补助费、准备买洗衣机的积蓄以及出让了一批解放区邮票的所得全部凑了上去。 她到外地参加邮展,乘火车时总是自带干粮(面包、方便面、煮鸡蛋、黄瓜、西红柿等),而住下后总是自己上街买小吃,一碗馄饨或者稀粥,外加一个烧饼一碟咸菜便是一顿饭。她说,这种生活过惯了,在家里也是这么简单。 刘老太时常欣赏自己的奥运藏品邮票。 发动全国邮友收集奥运邮品 随着北京申办29届奥运会的成功,刘老太的集邮方向又开辟了新的蹊径,“北京奥运会”系列邮品就是从那时开始收集的。她告诉记者,作为中国人,应该为办好北京奥运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自己作为集邮爱好者,更会去收集北京奥运的相关邮品作为纪念永远保存下来。 从2001年申奥成功至今,北京奥运会的每一项进程刘老太都密切关注。尤其邮品的发行,更是一个信息都不落下。她托上海的邮友、邮票社帮忙打听,一听说有消息,立马就筹钱寄过去购买。 无论是北京奥运会口号的产生、奥运福娃的亮相、奥运火炬的出炉,以及相关的奥运城市融合画,刘老太都注意这些进程中发行的首日封、明信片、小版票、小型张还有流通邮票。另外,她还发动全国各地的邮友,在特殊的纪念日(倒计时1000天、倒计时一周年等)当天互发信件,以收藏当地的纪念邮票和邮戳。 为了搞好这套邮集,刘老太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策划了专题,并作了相关链接。虽然眼神不好,但是她仍戴着老花镜坚持着翻阅了五六本书。 年龄不饶人,刘老太的腿脚显然不如以前灵便了,但她仍经常联系集邮公司和邮票市场,按时将新发行的邮品分送到组员家里去。她的行动赢得了大家对她的尊重,她因此感到满足。读书、写字、看邮报、编邮集、与邮友交流……她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写下精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