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各项赛事正在紧张进行,一场别样的竞技也在北京展览馆如期展开。8月18日,与奥运会同一天开幕的“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圆满闭幕。奥博会上,中国石油体育集邮小组首次亮相就取得不俗成绩:参展的4部邮集18框作品全部捧回银奖,创造在国际体育集邮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这是一场集展览与竞赛于一体的奥林匹克文化博览会。走进北京展览馆一楼展厅,就走进了奥博会搭起的体育文化长廊,一框框集邮作品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默默地展示着体育的魅力。
中国石油体育集邮小组是惟一参展参赛的企业体育集邮组织。小组成员王锋来自胜利油田,王健、郭黎平来自辽河油田,王嫦菲是辽河油田职工子女。
王锋的作品名为《采访亚运会》,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向人们介绍他所经历的亚运会盛况。邮集包括了解亚运会、参加亚运会、亚运会开幕式、金牌总述、争夺金牌报道、感受亚运会魅力六个部分。王健的《排球》专题邮集是展览会惟一的排球专题邮集,共分五个部分,用来自中、俄、美、德、捷克、朝鲜等国的邮票,讲述排球的起源、演变,排球的基本战术、赛制以及这项运动对社会的影响。郭黎平的参赛展品属极限类,包含46个国家(地区)的156张极限明信片,展示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28个比赛项目。他说,自己之所以追求明信片、邮票、邮戳“三位一体”的极限类集邮,是因为这种方式更和谐完美,体现了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
奥博会21周岁以下青少年类参赛作品仅两部,王嫦菲的《我叫篮球》是其中一部。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篮球)”的出生、成长,“我”的愿望、快乐和痛苦。记者看到,运球、投篮、上篮、抢篮板等各种精彩动作,都通过橱窗中的一枚枚邮票生动地展示出来。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嫦菲受父亲影响,少女时代就醉心体育集邮。她向记者介绍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世界上第一枚篮球邮票。她说自己主要通过集邮报刊、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这对英语水平要求很高,集邮的过程不但增长了体育知识,而且促进了语言学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小小的邮票密不可分。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就是通过发行邮票等方式筹集资金才得以成功举办。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起,形成了由历届奥运会主办国承办“奥林匹克集邮展”的惯例。为更好地弘扬奥运精神、传播奥运理念、传承奥运文化,国际奥委会决定,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起,将这一展览更名为“奥林匹克博览会”。
以“传承奥运,激情北京”为主题的“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博览会”是首届奥博会,由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共同主办,旨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集中展示奥林匹克的历史与发展,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北京奥博会汇聚了23个国家的近200部共1100余框集邮作品,其中中国遴选出47部共225框作品参展。中国石油体育集邮小组4位作者的4部邮集18框作品经过两年两次全国会审入选参加竞赛类展出,作品占中国参展作品的近8%。
中国石油体育集邮小组2006年正式成为中国体育集邮协会团体会员。小组成员在中国2008年世界奥林匹克集邮收藏博览会体育集邮选拔展中荣获大镀金奖、镀金奖。曾接受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国际奥林匹克集邮纪念币纪念品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亲手颁发证书的王峰,三次参加奥林匹克集邮展览,拿到2004年雅典奥林匹克集邮展览的镀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