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权
定价权是一个市场的灵魂,邮市现状与定价权的游离态有直接关系。当前的邮品换手很不充分,市场中的征售价差较大。报刊价格随心而定,目录中的价格只体现发行时的某个时点,唯有0304靠几个网站和不大的交易量撑着似有似无的定价权。定价权是一个市场公信力的最终体现,邮政根本不管也不在乎已发行邮品的定价权,市场中很多品种没有充分的换手也就无法给出另人信服的定价。一些信誉好经营固定品种的邮商掌控着一些品种的定价权,可悲的是随着邮品越来越多拥有定价权的人或机构却越来越少。邮市长期低迷是市场逐渐丧失定价权的表象,其实质是邮政发行体系所导致的恶性循环。新邮发行后,象征性在窗口放一点货,随后分时段分批交给各地集邮公司和大户。操盘手利用放货的先后与量控制市场价格,造成短时间的供不应求。当市场价格达到预期目标,将尾货甩向市场。而本来被看作特大利好的半年发行销毁制度却成了他们脱壳的蝉衣,如果操盘失败或市场无力承接,统统打回库房而不承担半点损失。现实市场中交易最热的就是新邮,而新邮这种人为控制的定价权使得多数品种最终沦为打折一族。
知情权
真希望有人对我说,你对新邮发行的描述简直就是信口雌黄,并拿出事实予以更正。这又牵出另一个话题,知情权,正是邮政不透明的发行使得我只好用我的方式理解。一个负责任的邮政应该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向市场传达发行量、发行去向、发行号段、销毁量。如果真的会做的话,应该根据题材制定最大发行量即发行上限,然后根据市场状况灵活给出发行期,如果提前发行完毕第一时间公告,如果到发行期仍未发售完毕公告号段择日销毁。市场好的时候没人在乎知情权也就无人问津,市场低迷的时候所有的呻吟都被邮政引入黑洞。邮政真的不知道自己在用金碗银盆乞食吗?一个透明的市场谁是最大的获益者?邮政的“关键先生”不傻,邮政赚了又进不了自己的腰包,邮政赔了又不要自己买单。
发行权
邮政、中国邮政、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这些名词够让人晕了。如果中国人都认为邮品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那它的收藏价值与一般公司的广告纸无异。所以要由国家邮政局挂名发行,而实际操作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人因为手中有货,有时只好自欺欺人。但邮票毕竟属于国家,在当今文化沙漠不断扩大的时代,一片即将被毁的绿洲。邮票的发行必须明确为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不再适合政企分离后的邮品铭记,应尽快将后续发行的邮品标注为国家邮政。这个改动对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没有多少损失,要说有也是一点点的广告损失。但是对于邮票的收藏属性意义重大。眼前突然闪过一对兄弟分家时的画面,大哥要出去捞世界了,小弟还是在家靠父母养。大哥对小弟说,反正你饿不死,咱屋里这些值钱的家当我就都带上了。大哥扬长而去,小弟满脸泪水地吭了一声,我的饭碗。
贴用权
用邮资戳、邮票售完、不能使用、无法鉴别真伪,反正就是限制你贴用。从印邮票的时候就没想让你贴,再加上现在通讯发达,邮票真是越来越尴尬了。大家都在学校食堂吃过饭,如果有一天,大师傅说,红烧肉不能用饭票,鸡翅不能用,馒头、稀饭还可以,不过这饭票我无法确定真假还是不能用!你会怎样?对了,现在都用卡了,但愿邮票和饭票不一样。买邮品的底线就是邮政服务,可惜连这个底线也要一降再降。邮政彻底消灭了邮票贴用,最终也就会彻底消灭邮票的基本功能,而消灭了功能的邮票最终会变成一堆无用的纸头。老人院里有两位老人一同在追忆过去,一个打开笔记本电脑,点击着一个个冰冷的图标;另一个翻开一封封家书,幸福地微笑着。
话语权
邮人的购买力就是话语权,但没有人能对狂飙的品种熟视无睹。新邮没人买了,邮人的话语权阶段性增强。好不容易要来了一点点政策,价格起来了,新邮又开飚了,话语权又逐渐丧失了。突然发现,用脚投票那段时间的东西反而涨得最疯,因为没人要的东西量一定不大。邮市为什么始终是个被邮政玩弄的地方?骨气敌不过邪气更敌不过财气,只好找个没人的地方发发怨气。顺应这个市道,捞一票走人;或者相信自己,拿住自认为好的东西不放;每一次该走都留下了,只一次该留却走了,后来才知道这叫牛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