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数哥”饱餐一顿
看招聘启事
在救助站内理发
在救助站,他陷入沉思
“高数哥”身份确定,这个计算机高手,
一度靠在游戏里杀杀怪物博成就感的人,
在救助站里开始认真考虑起自己的将来
新闻回放:
3月9日,长春工程学院孙亚辉同学在同仁书店买书,看见一个流浪汉在书店里看《经济数学》,而且在解题,字迹非常工整。记者对他跟踪采访发现,这名流浪汉已经在书店学习了近5个月,每天风雨无阻。
昨天,本报报道在读者和网友中引起热议,一些网友亲切地称流浪汉为“高数哥”,现代“颜回”。
昨天上午,记者又在中泰市场的楼道里见到了“高数哥”,他表示同意接受长春市救助站的帮助。记者调查发现,他应该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06届毕业生,报考过东北电力大学的研究生。
再见面:他称自己叫“黄旭冉”
睡醒后见记者就跑
昨天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亚泰大街和南湖大路交会处的中泰市场,“张义”前一天留在3楼消防通道内的衣物已经清扫干净。4楼拐角处,他正蜷缩在一张靠背椅上,头埋入大衣中,椅子旁边的地上有些吃剩的米饭。
走到他身边时,他仍然呼呼大睡。
“大哥,怎么又来了?”10时许,“张义”从睡梦中醒来,看见记者等候在身边,感到很惊讶。
“昨天什么时候回来的?”记者问。“晚上7点多钟吧,随便出去走走。”
记者告诉他,很多读者看到他的近况,都想帮助他。他露出微笑,“是吗?谢谢大家了。”随后起身向楼下走,到了3楼拐角处,拔腿就跑,转眼钻进附近的居民区。
随后,记者在附近小区和他经常活动的桂林路商圈寻找,都未发现他的踪影。
街头巧遇他在捡烟头
12时许,记者再次赶往中泰市场,行至亚泰大街和文昌路交会处,恰好看见“张义”在路边走,看到地上有半截烟头,他蹲下身子捡起揣进大衣兜。
在记者的邀请下,他终于同意到附近的小饭店,边吃饭边聊。
他点了一碗面条,记者又给他点了几盘菜。5分钟后,热腾腾的面条刚端上餐桌,“张义”就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你知不知道自己在网上有多火,都认为你是现代的‘颜回’。”
“是那孔子门生吧?我知道他。”
“你现在最需要什么?”
“5元钱。”
“张义”赶紧解释,“我就是想买把剪刀,把胡子和头发剪剪。”
反复询问说出另一个名字
经过记者反复询问,他终于说,自己不叫张义,叫黄旭冉,出生日期是1980年3月6日,家住吉林火车站附近。2002年考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专业是电子工程,2006年毕业,辅导员老师姓解。他记得最清楚的老师,是教模拟电路的于静珠老师,在学校其他的事情,就记不太清了。
救助站:愿意给他提供帮助
工作人员给他理了发
昨天一早,长春市救助管理站领导看到本报后,派人给书店打去电话,询问“高数哥”的情况,“我们以前没有救助过这个人,只要他愿意,可以帮助他。”救助站管理科刁厚民科长说,对于流浪人员,如果是长春市、没有劳动能力的,救助站可以通过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低保,也可以把他送回家;如果是外地的,可以通过当地民政部门提供帮助;如果有疾病的,还可以送到医疗机构医治;无家可归的可以送到福利部门。
下午,记者征得“张义”的同意,找到了长春市救助管理站的有关负责人。13时许,“张义”来到救助站。13时30分许,登记、拍照、测体温后,工作人员开始给他理发。
称当初步行两天来长春
理发时,记者和工作人员发现,黄旭冉头部有两个十多厘米长的伤疤,旁边的头皮已经发炎化脓。理发师立即找来了救助站的医生。
“这疤痕很像刀砍过留下的痕迹,估计至少是6个月前受的伤,现在已经愈合。”医生说,发炎的位置在伤疤的旁边,是手挠破后引起的感染,消炎以后两天就能治好。
“这是我出车祸留下的。”黄旭冉说,2009年4月份,他步行两天,沿着长吉高速走到长春市。快走到长春收费站时,在马路牙子上打个盹,没想到被一辆车撞倒,当场昏迷。他醒来时已经是两天后,躺在长春市中心医院病床上。
“这事你家里人知道吗?”记者问,“没有,我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就出院了,医药费用都是政府福利部门出的。”
记者核实:同学对照片说“就是他”
老师说:记得有这样一个人
下午,记者来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得知确实有黄旭冉口中的于静珠,但于老师上完课就离开学校,大学老师又不坐班,联系不上。
另一位老师谭红军说,“我们那届是有个学生叫黄旭冉,家是吉林市的。”
同学说:他是个“独行侠”
随后,记者将“张义”的照片传给远在南京的那届同学邓有文,他看后说,“就是他,是我同学黄旭冉,他现在怎么样了?”
记者:他在学校表现怎么样?
邓有文:性格内向,跟同学交流不多,成绩一般,平时同学对他都挺照顾的。
记者:他家是哪里的?
邓有文:是吉林市的,具体在哪记不起来了。
记者:你确认是黄旭冉?
邓有文:是他。
记者:毕业后你和他联系过吗?
邓有文:我和他一个班的,毕业后一直没有联系。
记者:他学习怎么样?
邓有文:学习很一般,可能是兴趣问题,比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他好像是班里第一个过的。
记者:他在学校时,有什么异常表现吗?
邓有文:没有发现,只是觉得当时他在计算机方面给我印象很深。
随后记者联系了他的一位在集安的同学柳春,“他就是个独行侠,平时总是一个人闷头学习,同学们和他的关系都一般,很少联系。感觉他思维和别人不一样,从来也不参加班级活动,大四的时候开始喜欢上网。”
另据记者查知,黄旭冉是1980年3月生人,在学校期间通过了普通话等级考试,成绩为92.9分,取得普通话一级乙等资格。
班级情况回答的都正确
“你还记得上学时候的系主任谭老师吗?他一会儿会来看你。”在救助站,听到记者的话,黄旭冉眼圈突然湿润了,低下头,用袖口擦着眼泪。
17时许,谭红军来到长春市救助站,向黄旭冉核实情况。
“你们班长是谁?团支书是谁?”
“吕继斌、李云霞。”
“寝室同学呢?”
“张柏涛、张旭东。”
“当时你们电子信息学院是在几楼?一班、二班班长是谁?”
“我们系在5楼,一班班长叫张炎,二班班长叫杨丽娜。”
谭红军说,黄旭冉回答的都对,确实是他的学生。但他对黄旭冉印象不深,还需要回学校查找一下入学档案。
“高数哥”这个人:
资历多,爱网游
一个细心的人:看书擦净左手
黄旭冉说,自己上学时在吉林大学南岭校区附近补习过英语,所以对附近情况比较熟,出院后就一直在中泰市场消防通道里蜗居下来。
他说,自己到长春并不是为了找工作,只想过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在书店读书正好可以打发掉白天的时间。他此前在火车站、红旗街附近的书店读过书,5个月前来到同仁书店。因为怕弄脏书,他每次看书的时候都会擦干净翻书的左手。
一个好学的人:英语过四级
“我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很好,英语四级、国家计算机二级都过了,只挂过一门工程数学。”黄旭冉有些自豪,然而大三大四的时候他突然就迷失了方向,什么都不想做了,也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学交流,就想回家,“回家后父母并没有说我。”
记者从黄旭冉口中了解到,他从上大一开始接触网络,最开始涉及的网络类游戏是五子棋,“当时我级别很高,游戏分10个等,当时最高了。”
一个曾自弃的人:沉迷3年网游
黄旭冉说,他大学毕业后也面试过几个地方,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成功。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从2006年到2009年的3年里沉迷于网游,先后玩过奇迹、剑侠2等。
在救助站,从他换下的衣服里找出了几样东西:两张作废的游戏充值卡,一张演算草纸,上面写满了数学公式。另外,还有一张女性的二代身份证。据他说,自己刚来长春时就把身份证丢了,这张是捡的,目的是上网的时候用。
黄旭冉说,他平时只要一有点钱就去上网,连饭都不吃。有时候钱够还去网吧包夜,这样住的地方也解决了。
对话黄旭冉:当然愿意有份工作
有时上网就不吃饭
记者:我看你刚才从兜里拿出来游戏充值卡,大学时候玩网络游戏吗?
黄旭冉:玩的。
记者:现在玩什么游戏?
黄旭冉:剑侠2。
记者:你游戏里是不是还有角色?
黄旭冉:有几个角色,有一个60级的还有一个75级的,有时候会去网吧玩几个小时。但是我怕丢号,而且我的二级密保还忘了。
记者:你也不打工,平时上网的钱都是从哪来的?是卖废瓶子什么的吗?
黄旭冉:那东西都卖不了几个钱。
记者:吃饭怎么办?
黄旭冉:我上网了就不吃饭。
记者:刚才从衣服里拿出来的游戏点卡,就是登录游戏的密保卡对吗?
黄旭冉:是的,我还下360安全卫士。
“杀怪物”觉得有成就感
记者:在游戏里能赚钱吗?通过打装备什么的来卖,养活自己。
黄旭冉:我就是单纯地玩游戏,没想过赚钱。我级别在游戏里不是很高,就一般吧,做做任务,杀杀里面的怪物什么的。
记者:杀杀怪物?
黄旭冉:是,我喜欢在里面完成一些比较难做的任务,杀一些BOSS级别的怪物,挺有成就感的。觉得现实中的自己挺失败的,在游戏里有种成功的满足感。
记者:在网络游戏里有一起玩的朋友吗?有没有想过向他们求助?
黄旭冉:没有,我玩的游戏区不在东北,都是南方的。
记者:你在书店总看电脑方面的书,没想过去当网管吗?也可以解决你的生活问题啊。
黄旭冉:我不行,那些东西都太技术,我不会。
喜欢电脑方面的工作
记者:你家是吉林市的,在那读过什么学校?
黄旭冉:我2001年考了北华大学,读大专,后来觉得不好就不念了,回去复读,2002年考上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记者:如果有人愿意为你提供工作的机会,你愿意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黄旭冉:(认真思索起来)我当然愿意有份工作,没什么特殊要求,能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挺喜欢电脑方面技术类的东西。
记者:如果有了工作的机会,你还会去书店看书吗?
黄旭冉:一定会去的,那是我的兴趣爱好,我喜欢看那方面的书。
读者:想帮帮这个好学的人
“高数哥”在书店认真学习的精神感动了不少读者,昨天一早,许多人打进本报热线电话,想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帮助,让他早日摆脱现状,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他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学习,挺让人佩服的。”在长春经营一家电脑公司的陈经理说,“如果他愿意,可以到我的公司上班。”
“我喜欢他,年轻的时候我也爱好数学,这孩子差不了。”丛先生说,“爱好学习也得先找份工作,可以到我开的饭店来,工资虽然不多,但可以有很多时间学习。”
对于“张义”选择现在这种生活方式,也有一些读者表示不理解,“起码应该先找份工作,自力更生。”张先生说,“如果光从物质上帮助他,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应该从思想上改变他。”
网友:他是个人才
昨天,本报关于“高数哥”的报道被腾讯等各大网站转载。同时,新华社、凤凰卫视等媒体也跟进报道。
网友凌子峰:谁还能怀疑,若干年后,爱因斯坦和霍金没完成的研究,会由这位仁兄破解。
网友枫子:其实我们应该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的关注,他们是最低层的流浪汉,而不是那些专业的乞丐。我很羡慕他的生活,与世无争,无须为世俗事缠绕。
网友天道婧:服装虽没“犀利哥”刺眼,但算是难得一见的人才了。
网友﹏簞調 :应该是个大学生,受什么打击了,然后就成这样了,他可能是个人才。
网友天地一沙鸥:在这种条件下还能坚持学习,牛人!那些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还不好好读书的同学们该自愧不如了。
网友后知后觉:假以时日,必定成材,之前不是有骑三轮车的博士吗?
网友策□(□):看完之后挺心酸的……想想自己,你如此尊重过书么?你把书当成过书么?再看看人家……我心里不好受……(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李德庆 赵春刚 实习记者 周小宇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李洪亮)
|